非遗 溆浦辰河目连戏

溆浦位于湖南西部,雪峰山北麓,沅水中游,面积3440.04平方公里,人口83万,有瑶、苗、土家、侗、回等等十三个民族。是湘西的门户,省道1804线、1802线、及湘黔铁路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这里有着自屈原流放到此以来的文化传统,信巫鬼,重祭祀,他们最隆重的宗教仪典便是罗天大醮,同时必演辰河目连戏。因此,溆浦历史上是辰河目连戏最盛行的地方。

它是大湘西一代具有近千年历史的珍贵剧种

辰河戏有500多个传统剧目,其中目连戏是形式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表演水平要求最高的标志性剧目。辰河目连戏的内容是目连地狱救母的故事。

早在1400年前,即南北朝时期,目连救母的故事就已经随印度佛教《盂兰盆经》传入中国。唐代的民间说唱《目连变文》将目连故事中国化。800多年前,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出现了连演八天的《目连杂剧》,是中国最早的连台本戏。随着弋阳腔的广泛传播,中国南方的地方戏曲中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目连戏演唱家族。约在明朝,目连戏传入辰河流域,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剧种的辰河目连戏。在历史的变迁中,其它目连戏已一一沉寂了,只有辰河目连戏保存了最为完整的版本和完美的表演形式。

辰河目连戏的主要剧目是《目连传》,长期的实践中,艺人们将《前目连》、《梁传》、《香山》以及称为“花目连”的一系列剧目也纳入其中,号称“四十八本目连戏”。配合祠堂祭祖、盂兰盆会、罗天大醮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祭祀活动进行演唱,在明、清、民国长达数百年的历史时期,成为辰河地域最盛大的全民文娱活动。

溆浦历史上是辰河目连戏最盛行的地方

辰河目连戏逐渐形成的过程,是弋阳腔地方化的过程。辰河地域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宗教祭祀、民间艺术、风俗习惯都在它的演出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反映。它的人文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戏曲艺术的本身。

溆浦历史上是辰河目连戏最盛行的地方。这里有着自屈原流放到此以来的文化传统,信巫鬼,重祭祀。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有着湘西最庞大的正一派民间道士群体,他们最隆重的宗教仪典便是罗天大醮,同时必演辰河目连戏。溆浦祠堂的数量,在湘西首屈一指,早年有三百余座,至今仍有一百余座保存完好。这些祠堂,大多在祭祖和修谱时演过辰河目连戏。因此,溆浦历来有一大批擅演辰河目连戏的艺人活跃于舞台。

录制音像资料,为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辰河目连戏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民间祭祀戏剧之一,通过宗教世俗化的手段,将一个来自印度的佛教故事中国化。在湘西,它除了佛教以外,同时也进入儒教、道教乃至巫傩的祀典,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构成了一个多元宗教理念的共同载体。

同时,辰河目连戏在内容上具有包容性,即除了主体剧目敷演的目连地狱救母故事以外,在把握惩恶扬善的主旨的前提下,还增加许多宗教内容或世俗内容的剧目,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剧目体系,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要。它在形式上具有开放性,演出时有许多演员观众共同参与的大场面,如大送鸡米、抬灵宫、抬按院、放河灯等。

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怀化地区组织了辰河目连戏录相演出,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日本、法国、加拿大的17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观摩。中国艺术研究院录相队对这次建国后最大规模的目连戏演出进行全程录相,获得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完整的一套目连戏录像资料。这套完整的辰河目连戏音像资料。为它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