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僻坞春风唱采茶”—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源远流长,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种表演艺术。形成于明末清初,迄今约300-400年的历史。赣南采茶戏诞生后,在本省广为流传,并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5年)分数支先后在闽、粤、湘、桂等省流传。

赣南采茶戏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经历了“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阶段,发展成为江西两大剧种之一。“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是赣南采茶戏的三大表演特征。它主要是靠丑、两行当家,没有帝王将相类的角色,没有青衣、刀马旦之类的行当。

 

赣南采茶戏贴近生活,深受群众的喜爱。采茶戏班走乡串村、赶庙会,有的在城市的一隅安营扎寨常年演出,很多传统剧目被反复演出,常演不衰。田汉称赞赣南采茶戏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当地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是手工业工人、艺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